所謂活性汙泥的培養,就是爲活性汙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繁殖條件,即營養物質、溶解氧、適宜的溫度和酸堿度等,在這種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活性汙泥形成,並且在數量上逐漸增長,並後達到處理廢水所需的汙泥濃度。驯化過程中,能分解廢水的微生物得到發展,不能適應的微生物被逐漸淘汰。驯化過程中應根據微生物的需要加人養料。爲了縮短培養驯化時間,可將培養、驯化兩階段合並起來進行。注意事項有:
(1)活性汙泥培養過程中,應經常測定進水的PH、COD、氨氮、曝氣池溶解氧、汙泥沉降性能等指標。活性汙泥初步形成後,就要進行生物柑觀察,根據觀察結果對汙泥培養狀態進行評估,並動態調控培菌過程。
(2)活性汙泥的培菌應盡可能在溫度適宜的季節進行。因爲溫度適宜,.微生物生長快,培菌時間短。如只能在冬季培菌,則應該采用接種培菌法,所需的種汙泥量要比春秋季多。
(3)培菌過程中,特別是汙泥初步形成以後,要注意防止汙泥自身過度氧化,特別是在夏季。有不少廠都發生過此類情況,這不僅增加了培菌肘間和費用,甚至會導致汙水處理系統無法按期投人運行。要避免汙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氣量和曝氣時間是關鍵,要經常測定池內的溶解氧含量,要及時進水以滿足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需求。若進水濃度太低,則要投加大糞等以補充營養,條件不具備時可采用間歇曝氣。
(4)活性汙泥培菌後期,適當排出一些老化汙泥有利于微生物進一步生長繁殖。
(5)工業廢水處理廠在生產裝置投產前往往沒有廢水進人,而一旦生產裝置投產後,排放的廢水就需及時處理。此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培菌時間,並提前准備接種汙泥及養料等。如曝氣池中汙泥已培養成熟,但仍沒有廢水進人,應停止曝氣使汙泥處于休眠狀態,或間歇曝氣(延長曝氣間隔時間、減少曝氣量),以盡可能降低汙泥自身氧化的速度。有條件時,應投加大糞、無毒性的有機下腳料(如食堂泔腳)等營養物。
(6)大部分的汙水處理廠都有兩個(格)以上的曝氣池。這種情況下可先利用一只曝氣池培養活性汙泥,然後再輸送到相鄰其它曝氣池進行多級擴大培養。本法適用于規模較大的汙水處理廠。
相關当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