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齡
微生物代謝有機物的同時自身得到增殖,剩余汙泥排放量等于新.駕汙泥量,用新增汙泥替換原有系統中所有汙泥所需要的時間稱爲泥齡。泥齡是反應器內微生物從生成到排出系統的平均停留時間,即反應器內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時間。因此又稱細胞平均停留時間(MCRT)、固體平均停留時間(SRT)、生物固體平均停留時間(BSRT),是指活性汙泥在曝氣池內的平均停留時間。即:
泥齡=(曝氣池內活性汙泥量+二沉池汙泥量+
回流系統的汙泥量)/(每天排放的剩余汙泥量+
二沉池出水每天帶走的汙泥量)
實際上計算泥齡時利用下式:
泥齡=曝氣池內活性汙泥量/每天排放的剩余汙泥量泥齡與汙水處理效率、活性汙泥特性、汙泥生成量、去除單位有機物的氧消耗量等有關,是汙水處理系統的重要參數。泥齡與汙泥去除負荷呈反比關系,當選用較長的泥齡時,對應的汙泥負荷較小,剩余汙泥量就少。當選用的泥齡較短時,對應的汙泥負荷較大,剩余汙泥量就多。泥齡還能說明活性汙泥中微生物的狀況,世代時間長于泥齡的微生物不可能在曝氣池內繁衍成優勢菌種。比如硝化菌在201的世代時間爲3d,當泥齡小于3d時,硝化菌就不可能在曝氣池內大量增殖,也就不能在曝氣池內出現明顯的硝化反應。
對于一個正常運行的汙水處理系統來說,泥齡是相對固定的,即每天從系統中排出的汙泥量是相對固定的。當因爲種種原因,二沉池出水
懸浮物含量突然增大後,就應該相應減少剩余汙泥的排放量。
如果排放的剩余汙泥量少,使系統的泥齡過長,會造成系統去除單位有機物的氧消耗量增加,能耗升高,二沉池出水的懸浮物含量升高,出水水質變差。如果過量排放剩余汙泥,使系統的泥齡過短,活性汙泥吸附的有機物後來不及氧化,二沉池出水中有機物含量增大,出水水質也會變差。如果使泥齡小于臨界值,即從系統中排出的汙泥量大于其增殖量,系統的處理效果會急劇下降。
2.剩余汙泥
剩余汙泥是活性汙泥微生物在分解氧化汙水中有機物的同時,自身得到繁殖和增殖的結果。爲維持生物處理系統的穩定運行,需要保持微生物數量的穩定,即需要及時將新增長的汙泥量當做剩余汙泥從系統中排放出去。每日排放的剩余汙泥量應大致等于汙泥每日的增長量,排放量過大或過小都會導致曝氣池內MLSS值的波動。具體排放量控制方法有:
(1)泥齡控制:如果曝氣池進水量和有機物濃度波動較小,可以只用曝氣池混合液汙泥量來計算剩余汙泥排放量,即:
剩余汙泥排放量=曝氣池混合液汙泥量/(泥齡x回流汙泥濃度)-二沉池出水汙泥量
當進水量有波動時,因爲汙泥在曝氣池和二沉池中動態分布,計算剩余汙泥排放量時應以系統的總汙泥量計,即將二沉池的泥量也計算在內。
(2)汙泥濃度控制:曝氣池內混合液汙泥濃度一般都有個佳值,如果高于此值,必須及時排泥。計算公式如下:
剩余汙泥排放量=曝氣池內混合液汙泥濃度與理想
濃度之差x曝氣池容積/回流汙泥濃度
(3)汙泥負荷控制:按照曝氣池內汙泥量不變的原則,根據汙泥負荷計算汙泥的產量,並將新產生的汙泥全部從系統中排放出去。計算公式如下:
剩余汙泥排放量=(曝氣池內混合液汙泥量-進水BOD5量/
汙泥負荷)/回流汙泥濃度
(4)汙泥沉降比控制:當測得汙泥沉降比SV增大後,可能是汙泥濃度增加所致,也可能是汙泥的沉降性能變差所致,不管那種情況都應該及時排出剩余汙泥,保證SV的相對穩定。
剩余汙泥排放對活性汙泥系統的功能及處理效果影響很大,但這種影響很慢。比如通過調節剩余汙泥排放量控制活性汙泥中的絲狀菌過量繁殖,其效果通常要經過2~3倍的泥齡之後才能看出來。也就是說,當泥齡爲5d時,要經過10~15d之後才能觀察到調節排泥量所帶來的控制效果。因此,無法通過排泥操作來控制或適應進水水質水量的日變化、即使排泥奏效,發生變化的那股汙水早已流出系統,所以排泥量一般也都保持恒定。但需要每天統計記錄剩余汙泥排放量,並每天進行核算,總結出規律性
3;汙泥回流
好氧活性汙泥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活性汙泥中的微生物在曝氣池內對汙水中的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由于連續流好氧活性汙泥法的進水和出水是連續進行的,微生物在曝氣池內的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隨着混合液從曝氣池中流出的速度,如果不及時予以補充,生物處理過程就難以維持。汙泥回流就是將在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的、從曝氣池中流失的汙泥中的大部分重新引到曝氣池的進水端與進水進行充分混合,發揮回流汙泥中微生物的作用,繼續對進水中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汙泥回流的作用是補充曝氣池混合液流出帶走的活性汙泥,使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MI5S保持相對穩定。同時對緩沖進水水質的變化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二級生物處理系統的抗沖擊負荷能力主要是通過曝氣池中擁有足夠的活性汙泥實現的,而曝氣池中維持穩定的汙泥濃度離不開回流汙泥的連續進行。
汙泥回流比是汙泥回流量與曝氣池進水量的比值。當曝氣池進水水質水量變化時,好能隨時調整回流比。但汙水在活性汙泥中一般要停留4h以上,以回流比進行某種調節後,其效果往往不能立即顯現,需要在幾小時之後才能反應出來。因此,通過調節回流比,無法適應汙水水質水量的隨時變化,一般保持回流比恒定。但在汙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中,通過調整回流比作爲應付突發情況是一種有效的應急手段。例如當發現二沉池泥水界面突然升至很高時,可迅速增大回流比,將汙泥界面降下去,保證不造成汙泥流失。然後再分析出引起汙泥界面升高的真正原因,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手段並使之恢複正常後,再將回流比調回原值。雖然原則上回流比一般長期保持恒定,但必須每天檢查回流比,如果有必要,就應該隨時調整。
(1)汙泥回流比的調整方法
①根據二沉池的泥位調整。這種方式可避免出現因二沉池泥位過高而造成汙泥流失的現象,出水水質較穩定,其缺點是使回流汙泥濃度不穩定。
②根據汙泥沉降比確定回流比,計算公式爲:
R= sV/( [#]00- sV)
汙泥沉降比測定比較簡單、迅速,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真缺點是當汙泥沉降性能較差、即汙泥沉降比SK較高時,就需要提高汙泥回流量,結果會使回流汙泥的濃度下降。
③根據回流汙泥濃度和混合液汙泥濃度調節回流比,計算公式爲:
R=MLSS/(RSSS-MLSS)
分析回流汙泥和曝氣混合液中的汙泥濃度使用烘幹法,需要時間較長,直接指導運行不太現實,一般只作爲回流比的校
核方法。
④根據汙泥沉降曲線,確定特定汙水處理廠活性汙泥的佳沉降比。再通過調整汙泥回流量使汙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時間正好等于這種汙泥通過沉降達到大濃度的時間,此時的回流汙泥濃度大,而回流量小。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在獲得高回流汙泥濃度的同時,汙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時間短,此法尤其適用于反硝化脫氮及除磷工藝。
(2)控制汙泥回流的方式
①保持回流量恒定:這種控制方式適用于進水量恒定或波動不大的情況。如果流量變化較大,會導致活性汙泥量在曝氣池和二沉池之間的重新分配。當進水流量增大時,部分曝氣池的汙泥會轉移到二沉池,使曝氣池內MLSS降低,而此時需要更多的MLSS去處理增加了的汙水。另一方面二沉池內汙泥量的增加會導致泥位的上升,有可能造成汙泥流失,同時水量的增加使二沉池水力負荷加大,進一步增大了汙泥流失的可能性。
②保持剩余汙泥排放量恒定:在回流量不變的條件下,保持剩余汙泥排放流量和時間的相對穩定,即可保證相對穩定的處理效果。此方式的缺點是在進水水量和進水有機負荷降低的情況下,曝氣池內汙泥的增長量有可能少于剩余汙泥的排放量,終導致系統汙泥量的下降和處理效果的降低。
③回流比和回流量均隨時調整:根據進水水量和進水有機負荷的變化,隨時調整剩余汙泥排放量和汙泥回流量,盡可能保持回流汙泥濃度和曝氣池混合液汙泥濃度的穩定。這種方法是比較理想化的調整方式,效果好,但操作頻繁、工作量大,對控制設備和儀表的靈敏度等要求較高。
相關当前產品